阿里山茶介紹

阿里山位於北緯23.5度附近,林相茂密,是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的區域,因長年雲霧籠罩,日夜溫差大,茶葉清新淡雅,甘醇鮮活,甚得消費者喜愛。而阿里山茶最早起源於嘉義縣梅山鄉的龍眼林村,於1980年後各地陸續邁入大量種植的極盛時期,目前約可分為南、北兩道,並以竹崎鄉奮起湖為臨界點: 南道沿台18線:隙頂、巃頭、石棹、樂野、光華、達邦……等。 北道沿嘉162甲線及嘉166線:梅山、太平、太興、瑞里、瑞峯、太和、出水坑……等。

冠軍茶的故鄉-瑞峯村

瑞峯村屬梅山鄉第二大村落,主要以茶葉栽種及製作為主,海拔在900公尺至1,300公尺左右。另有桃子、李子、甜柿、奇異果、竹筍、金針、苦茶油、香糖……等特色農產品,可細分幾個主要區域:

  • 二坪仔-先民從「大坪」(現今太平村)進入,在此看見第二處大片平坦地形。
  • 生毛樹-早年因當地樹幹會寄生樹花屬地衣物種的植物,像是樹長了毛髮。
  • 外寮-瑞峯村以生毛樹為中心,而此地在其外緣地區。
  • 倒交山-位於外寮北方,到此地須經山溝轉折而出,像座倒轉彎勾的山。
  • 大窯-先民入山開墾、伐木燒炭,在此地建有最大的炭窯。
  • 坔埔-早期先民來此耕種時,發現此區土壤長年積水。
  • 新興寮-原為林木帶,因為後續有人開發,成為新興的區域。另一說為來此開發之先民名為葉新興。

因此隨著土壤、氣候、管理、採摘、製作、烘焙工法的不同,茶葉將呈現絕然不同的風味。

製茶工序

瑞峯茶區主要茶品:

全發酵茶-條型紅茶

  • 發酵程度:90~100%
  • 品種:青心烏龍、金萱為主。
  • 傳統:採茶->室內靜置萎凋->揉捻、解塊->發酵->乾燥->成品
  • 改良:採茶->(短時間)日光萎凋->室內靜置萎凋、攪拌(少次)->揉捻、解塊-> 發酵->乾燥 ->成品

部分發酵茶-半球型包種茶

  • 發酵程度:10%~25%
  • 品種:青心烏龍、金萱為主。
  • 製程:採茶->日光萎凋->室內萎凋-攪拌、靜置發酵->炒菁->揉捻、初乾->團揉、解塊、復炒->乾燥->成品

1.採茶:以人工手採為主,一心二葉或三葉為佳。剛採下的茶稱為「茶菁」,要小心保護,避免折傷或壓傷。

2.日光萎凋:透過太陽加速茶菁水分蒸發,緩慢啟動發酵過程。

3.室內萎凋-攪拌(浪菁)、靜置發酵:將茶菁移至室內,注意溫、濕度及風力的控管, 利用雙手小心翻動茶菁,後期可搭配浪菁機,攪拌完成的茶菁需要放置一段時間。此過程有助茶菁平均走水,且透過茶之間相互的摩擦能破壞葉緣細胞,進而促進茶葉發酵,產生部分包種茶獨特的香氣及滋味。

4.炒菁(殺菁):將茶菁靜置一段時間,達到想要的發酵程度後,將茶以高溫炒熟停止發酵作用。

5.揉捻、初乾:將殺菁後的茶放入揉捻機中壓揉,使茶汁沾黏於葉面,此時茶葉還有極高的含水量,利用乾燥機器進行初乾動作,讓水分稍微散失一些。

6.團揉、解塊、復炒:重覆運用特殊的布袋進行揉捻塑型+取出解塊,並視情況搭配炒菁機使茶葉回軟以利揉捻,直到其外觀成為半球型或球型。

7.乾燥:利用乾燥機重覆3-4次,讓茶的含水量盡量低於4%,以利於保存,成品稱「毛茶」。

品種介紹

青心烏龍

1846年,英國人自大陸安溪引進「青心烏龍」之武夷茶種。北部俗名「種仔」,中南部俗名「軟枝」,為台灣主要栽培的品種,屬小葉種灌木,葉片狹長呈小橢圓形。 傳統製程以香氣、滋味兼具的部份發酵茶作法-包種茶(半球型、條型)為主。
青心烏龍

金萱

「台茶12號」為台灣特有品種,母本為台農8號、父本為硬枝紅心,雜交後經選拔,於1981年由台茶之父-吳振鐸先生以其祖母名字「金萱」命之。俗稱「二七仔」,屬小葉種灌木,因產地或製法而呈現出天然奶香或花香為其一大特色,因較不易苦澀,為入門者首選之一。
金萱

焙火度

焙火度

  1. 無-原香:最原始新鮮的茶風味,適合購買後,盡快飲用完畢。
  2. 乾燥-清香:茶香氣清純淡雅,滋味富活性。
  3. 輕焙-甜、乾香:茶湯入口芳香甘甜。
  4. 中焙-蜜、米香:芬香甘醇。
  5. 重焙-熟果香:滋味圓柔醇厚。
  6. 炭焙-以木材、傳統慢火烘焙的烏龍茶,茶葉帶有焙火的醇厚木香,過去大都以重焙型為主,現在部分焙茶師傅因消費者略作調整。

比賽茶

比賽茶系列

比賽茶將毛茶經過撿去枝梗、老的葉子,再針對每一場次要求的香氣滋味進行烘焙,造就茶葉的分級制度,若消費者不太知道如何選購茶葉,可試由比賽茶款入手。